欢迎来到赣州市妇幼保健院! 首页 联系我们 地理位置

打通危重新生儿生命要道

赣州市妇幼保健院成功开展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技术

本站讯  谢春莲 杨煦报道:近日,赣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运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,在为一名出生仅8天、胎龄28周、体重900g的早产儿实施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(PICC)时,成功将PICC导管尖端精准地置入最佳位置——CAJ位置(上腔静脉下1/3位置),帮助宝宝成功建立了肠外营养的有力通道。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技术在超低体重儿的开展,填补了我市新生儿领域该项技术的空白。

通过PICC导管建立一条快捷而安全可靠的输液通道,已经成为NICU抢救治疗、肠外营养支持的重要手段。该患儿属于超低早产儿,各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,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,生存能力低下,必须第一时间通过PICC置管建立一条安全的生命通道。置管过程中,护士长谢春莲在助手新生儿专科护士钟海莉的配合下,选择在患儿右侧贵要静脉处行PICC置管术,成功穿刺后,应用便携式床旁监护仪,通过P波的动态变化确定位置,顺利地将PICC导管尖端置入最佳位置。置管成功后,患儿管道固定稳妥,输液顺畅,各种治疗顺利进行。

目前,新生儿PICC置管过程采用“盲穿”方式居多,全凭操作者的技术和经验,因此可能发生导管异位等操作并发症,而导管尖端处于最佳位置是降低并发症的一个重要环节。传统的定位方法是PICC置管后进行X线拍片,以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是否位于上腔静脉内,其等待和检查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滞后性,如果导管位置需进一步调整,势必要重复拍摄X光片,加上重新调整导管位置延长了置管时间,增加了污染机会,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也随之增高,特别是对于胎龄小、体重低的早产儿,过多的操作检查是一种不良刺激,容易引起生命体征的改变,甚至引发其他并发症。

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,是利用电解质溶液作为传导介质,经导电线连接心电监护仪,通过观察心电图上P波波幅的变化来判断导管尖端位置的一种定位方法,该操作简单、定位准确、安全性高,保证了一次置管成功率,又可在第一时间进行调整,能显著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,让更多的患儿受益!